那时,故乡的端午
【海真/文 (2015年原文-2021小作修改)】
又是一年端午时节到了。
在家休息了一整天。
吃过午饭,懒懒的躺在沙发上,渐渐又进入了梦乡。咦,满满的一桌粽子,晶白的粽子,母亲的身影在忙碌着并微笑着朝我走来……!
醒来,满满的思绪,满满的那时-故乡的端午!
我的家乡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一个美丽的鄂南小城,一个汇緊了三省民俗文化的小城,紧邻与端午节历史由来之源-五百里汨罗和七百里修江。
端午节在我的家乡是有两个的,一个是农历五月初五,叫小端午节。一个是农历五月十五,叫大端午节。
为什么会设两个端午节呢?这就与屈子有关了。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年逾花甲的屈原不时捶胸顿足,抑或仰天长啸,“长太息以掩涕兮”!挥笔将所有心事写入《怀沙》后,便抱石投向了汨罗江。此时正是江南梅雨季节、河水猛涨之际,沿江百姓得悉后纷纷引舟竞渡,沿水招魂。百姓们为阻止鱼虾侵蚀屈子,将米粮撒入江中,又担心米粮被蛟龙所食,便用艾叶包裹,再以五色绳绑紧,一个一个投入江心。十天过后,屈原的遗体在下游江面找到。直至今日,屈子投江地,还以每年过两个端午节的方式纪念屈原。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日为“小端午”,五月十五找到遗体日,为“大端午”。
小端午节比大端午节要隆重许多。
“菖蒲作剑斩八节之妖魔,艾叶为旗招四时之吉庆”。插艾叶、挂菖蒲是我的故乡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五月初四的傍晚,家家户户就会在各自的大门口两侧插上了趋吉拒瘟的艾条与昌蒲。有的人家还会在大门上用雄黄胡乱涂上几笔,据说能拒毒虫和避邪。
家家户户的粽子也都在初四这一天包好,准备初五凌晨上锅蒸煮。
那时的孩童,过节是孩子门最盼的日子啊!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期盼中留在了岁月记忆的深处!
初四,我和弟弟一定是欢快的围着母亲,看母亲淘米包粽子。米是家乡纯正的糯米。包裹糯米的是一种我们当地方言叫“liáo叶”的粽叶,叶片很宽。这种叫“liáo叶”的植物在我们当地,专门用于包粽子,用它包扎的粽子,不仅煮熟后透出一股天然植物的清香,而且放置半个月以上都不会变质。包扎粽子用的绳,是棕树叶撕成的条。也就是,粽子的构成材料全部是纯天然。
(“liáo叶”)
(棕树)
只见母亲用干净的井水将一大桶糯米淘洗几遍后,再用井水浸泡大半天。然后,将“liáo叶”与棕树叶子撕成的条渗泡在井水里清洗干净。
准备就绪,下午三四点钟,母亲开始包粽子。糯米、粽叶、棕树叶条,然后一根筷子、一个小汤匙。汤匙用来舀米,筷子用来塞紧粽叶包扎的米粒。母亲端坐,开始忙碌。
母亲先把粽叶扎成一个锥形,然后用汤匙舀米倒入其中,再用筷子塞几下,包成形,最后用粽树叶条扎紧,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包成的粽子一般有两种形状,三角形与圆锥形,圆锥形粽子叫“牛角粽”,是专门为小孩子门包的“卡通粽”。包粽子可是个技术活,包紧包松直接关系到粽子的口感。如果煮熟后有米粒从角缝露出,这个粽子透气了就不香,当然更不美观。
初五包的粽子一直要吃到十五大节。量多,母亲与父亲总要忙到深夜。带着期盼,我和弟弟熬不住,自然是先上床睡了。
初五清晨(天一定还未亮吋),从睡梦中醒来,只见母亲一手拿着点燃后冒着烟的艾条,一手拿把蒲扇,扇遍房间每个角落,口里念念有词,讲的都是趋福拒瘟的话。这个程序每间房都要走到的。记忆中,这个程序都是母亲来完成.而父亲一定在厨房开始煮粽子了。每年此时,当母亲手中的艾香飘满房间时,我们就知道,端午节到了,过节了!
天空泛白,粽子飘香溢满了房间,醉人心脾!
端午节的早餐,纯粽子宴。家乡的粽子不加任何其它佐料食材,吃时蘸白糖或红糖,其味纯正,香甜可口。也许是故乡情结吧,直到现在,我总觉得任何加其它食料的粽子都无法与家乡的纯糯米粽比美!
(城区-隽水河)
家乡小城间,有一条名叫隽水河的美丽河流穿城而过。河宽一公里左右,绵延逶迤。只要不是洪水季节,河两岸人们均可涉水过河。那时的隽水河啊,两岸垂柳,河沙细软金黄,河水清澈见底,在阳光下泛起粼粼波光。雪白的刁子鱼在河道里飞快的游来游去。毎到夏季,河两岸的孩子们便汇聚一起,踏沙戏水,围赶飞速游过的刁子鱼。隽水河名符其实的成了孩子们夏天的乐园!
也许是因河水太浅不能象紧邻汨罗、修江及隽水下游邻县那样,以赛龙舟的形式来纪念屈子,于是就在这座小城,就在隽水河两岸,每到粽子飘香的端午节这一天,有着这么一个奇特的风俗:两岸民众平时往来如亲,但逄端午,而且仅限初五小端午节这一天,从早上八九点开始,两岸人们各聚各方,涉河对阵“打石头仗”。阵势极其壮观而激烈!
规则是:两岸双方对阵,拉开一定距离,用瓦片,石块对砸,绝不近身拳打脚踢。打近了就自觉拉开距离,冲过河对岸绝不向对方房顶扔瓦片石块。永远保持人与人之间一定距离的“石头仗”。
每当这一天,两岸看热闹的,上阵“打石仗”的人可谓人山人海。但见河道里,你冲我往,口号声,喊叫声,不绝于耳。石块,瓦片,在河道上凌空飞射,潇声呼呼。两岸“战士”均有分兵布阵,有运“子弹”于河岸上的,有从河岸运至河道的。力气大扔得远的上“阵”扔,力气小的有胆的负责给力气大的递瓦片石块。“战士们”的装束有光头的,有毛巾包头的,有戴草帽的,条件好的戴钢盔,勇不勇敢两岸密密麻麻看热闹观战的人们如同战场上的“督战”,看的清清楚楚。若胆怯“怕死”,回头都不好意思,更糟糠的是有可能会被人笑话数落一年,得盼着来年端午快来,好去把面子争回来。
“杀”得兴起,冲锋号响起。标准的军事冲锋号哦!那号声要多壮怀有多壮怀。记忆里,这是我最不能忘的号声!
年少轻狂之时,我也曾躲过母亲的严密看守,与少年伙伴一道,从最初看热闹的“督战”演变成“战士”。那瓦片、石块从头顶、从耳边呼呼掠过的啸叫声終生难忘!到后来看电影电视里武士打飞镖一打一个准的都极为不屑,骄傲的认为,只要不偷袭,不从背后,别说一支飞镖,十支也伤不到咱飞石阵中锤炼过的好汉!
一般情况,“战斗”时长仅限于午饭到时。“战斗”结束,“挂彩”的自己找卫生所包扎去,其他各回各家。
去时兴奋不已,“阵”上勇敢无比,回家时就倒过来了,因为母亲的鞭子在候着呢!
两岸的乡亲,因端午节而激昂冲锋,互不相让,节后立即和好如初!
说不清这个民俗民风起于何年,但奇妙的是,从来不曾有过重大伤亡事件,从来不曾有过!也不会有人因此记仇而节后行施报复!
纯朴的时代,纯朴的民风,和着年少的轻狂,记录着一个又一个故乡岁月端午的故事!
时光荏苒,现在,忙碌的人们冲锋在生活、工作、事业的战线,曾经美丽的故乡隽水河也因环境破坏而失去了往昔自然美丽的容颜。两岸的行人行色匆匆,河道“冲锋”和驻足“督战”之景永远成了历史!只是,隽水河两岸粽子的飘香啊,可否还有往昔一样的纯正与香甜?!
奋斗在远离故乡的地方,我记不起多少年未曾在家乡过端午,记不起多少年未曾品尝母亲包的粽子甘美了。岁月匆匆啊!如今,父已痛别,母已年迈,故乡的端午已是今生今世再也回不去的记忆与怀念啊!
但,每当此时,我总会轻轻的、静静的、思绪满怀!
梦回故乡,仿如眼前_那时,故乡的端午!
海真/文
二零一五年端午节于海口
(修文于二零二一年端午于海口)
上一篇:海真-《诚信与运气》
下一篇:海真-海真乾元大讲堂启动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