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来说有着广泛的影响。国学易经、儒家文化对中过后代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一直以来就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一直以文质彬彬的风貌著称于世,中国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参透在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果您对中华文化、国学易经、国学经典感兴趣,可以咨询中华海真国学易经培训网进行了解以及学习。
在中国古代,“礼”和“仪”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那么何为“礼”,何为“仪”?首先我们先从中国的“礼”的起源开始解释。
“礼”在中国古代来说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社会以及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春秋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期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春秋末期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荀子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自己一个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那么中国“礼”,又有何本质?且往下看。
春秋时期儒家鼓吹的理想的封建社会秩序是亲疏、贵贱、长幼、尊卑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要符合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认为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礼是有差别性的行为规范,决非普遍适用于一切人的一般规范。
礼仪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的宗旨是尊重,既是对人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这种尊重总是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机地、自然地、和谐地和毫不勉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包含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也体现出人们的品行修养。 我们来看看礼仪具有什么特点?
一.礼仪是具有广泛性
我们知道广泛,顾名思义就是涉及的范围很大。礼仪具有广泛性是说礼仪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普遍存在,并被人们广泛认同。礼仪无处不在,礼仪无时不在。
二.礼仪是具有沿习性
所谓礼仪的沿习性特点,是指礼仪形成本身是个动态发展过程,是在风俗和传统变化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礼仪虽然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但它也毫不例外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社会交往的扩大,各国民族的礼仪文化都会互相渗透,尤其是西方礼仪文化引入中国,使中华礼仪在保持传统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发生了更文明、更简洁、更实用的变化
三.礼仪是具有规范性
所谓规范性,主要是指它对具体的交际行为具有规范性和制约性。这种规范性本身所反映的实质是一种被广泛认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和对他人的态度。无论是具体言行还是具体的姿态,均可反映出行为主体的包括思想、道德等内在品质和外在的行为标准。
四.礼仪是具有普遍认同性
礼仪的普遍认同性,主要源于共同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经济的共同性必然导致礼仪的变化。比如现代经济的快节奏、高效率,使现代礼仪向简洁、务实方向发展。共同的文化涵育了共同的礼仪。礼仪的普遍认同性表明社会中的规范和准则,必须得到全社会的认同,才能在全社会中通用。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实际上,我们所鄙弃的只是“礼仪”中的糟粕,对于儒家文化中占据相当分量的高尚的东西,我们还是要继承并发扬;而在另一个方面,西方的文明也不见得完全像我们所见所闻的那样人性。随着中国的一步步发展,“礼仪”无与伦比的魅力必将会再度大放异彩,使在世界眼中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开放的民族,而中国当然就是一个文明、开放的国度。可以说,中国的形象,将会因为中国“礼仪”而更加亮丽,清新。所以中华海真国学易经培训网希望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要学习中华国学经典、了解国学易经、继承中华的礼仪传统。
文章来源:海南海真易经学院
文章标题:国学之中国礼仪的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hzqywh.com/guoxuezhihui/1364.html
版权所有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