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6年,儋州调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儋州调声主要来源于西汉时期,是一种以儋州方言进行的一种演唱,体裁近似民间小调的汉族民间歌曲。调声的内容以传达美好幸福的爱情和幸福生活为主,以曲调优美和群体娱乐的特点流传于儋州、三亚、昌江、白沙、东方等地。由此,儋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儋州调声地处海南岛西北部的儋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建置以来,已有很久的历史文化沉淀。还有在北宋时期有一代文宗苏东坡曾谪居此地,弘扬文教,使儋州自古就有“诗乡歌海”之称。
唱调声没有固定的场合和时间,在农闲时节、逢年过节,在山坡野地、乡镇集市都可进行,主要是青年男女互相以歌抒情,农历八月十五唱调声尤为盛行。清末民初,调声吸收了"学堂民歌"成分;到上世纪"五四时期",调声又出现了许多革命题材内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则成为揭露敌人、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新中国成立后,六十年代的水利建设工地上的赛歌会曾掀起儋州调声发展的第三次高潮。 儋州调声队曾赴武汉、广州、北京等地演出,在各地掀起了一阵“儋州风”。电影《椰林曲》、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等都引用了儋州调声旋律。
对歌时男队和女队对面站成2横列队,列距3米左右。对歌前每列队员互相勾住尾指,由歌头起调,领唱、指挥和选择歌词。男队先唱,女队答唱,队形随时变化,歌手手勾手,两脚有节奏地前后左右摆动。对歌不受时间限制,以"唱倒"(对方答不上)为止。对歌比赛时,各队都有统一的服饰,连草帽、眼睛、鞋子、手表都相同。节日期间,对歌场上十几队、几十队男女歌手互比高低,观看群众人山人海,十分热闹。
儋州人喜爱唱歌。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儋州民歌种类繁多,其中儋州山歌和调声最为盛行。革命战争年代,人们利用山歌和调声等体裁编写《抗日状》等,产生过宣传鼓动的巨大效果。如今,每年正月十六、八月十五,儋州中北部地区的男女青年,穿着统一的服装,汇集山坡或沙滩,举行赛歌会。他们对歌调声,表达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对生活的赞美。儋州调声节奏鲜明,旋律流畅而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解放后,一批批音乐工作者前来儋州采风,陶醉在婉转悠扬的乐曲声中。
儋州自古称歌海。儋州人还有谁会唱调声?只要会说儋州话的都能唱几句。有首歌能形容儋州人唱调声的人之多:“儋州自古称歌海,山歌催得百花开;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 不仅多,而且人们爱唱歌的心情,热切得有点只争朝夕的急迫。“调及春景未残就,莫到老边‘巴眼人’”。这是儋州本地话,意思是要赶在青春还未过去的时候唱调声,不要等老了不能唱了,才羡慕那些唱的人。直至今日,农闲时分,节假日里,只要天气好,晚饭过后,三三两两的人就走到广场上,田地空旷处,手拉着手,男一排,女一排,手拉着手唱调声。人多的时候,唱的唱,看的看,笑的笑,评的评,人多的时候能上万,少的时候,也能有几十上百人的排场。那个热闹劲儿,一点也不亚于风靡全国的广场舞。
流传至今有秘诀。一种有两多年历史的地方音乐品种,而且只有儋州地区的人才能懂,怎么流传至今,而且还让大家这样喜爱呢?儋州市调声山歌协会会长郭炳圣说:“正是因为调声生于儋州,长于儋州,曲调优美,情理交融,才能雅俗共赏,流传至今。”炳圣研究调声30多年了。今年10月,他将在儋州大戏院举办自己的演唱会。演唱会共有十几首曲子,有的是老调新作,有的是老曲新词。总之,有传统,有创新。不拘形式,表达灵活,或许是让这种地方音乐流传至今的秘诀。调声的确优美。近似民间小调的旋律,欢快活泼,朗朗上口。旋律中经常出现调式交换和转调变化,显得百转回肠。入调声的儋州话也雅致。年轻的姑娘叫“姑”或“侬”。有的表达生活中的小哲理“不垦山崩不是龙”“有心不忘在迷路”,有的反映自然中的美景“夜静管观星斗定”,有的直接表达调声的魅力“调声不做无雅味”“明天唱上北京城。”更多的,表达青年男女的情感,男歌高亢激越,女歌婉转绵长。不懂词的,听多了,也能哼上几句。
儋州调声是仅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地并具有独特海南地域风格的民间歌曲,用儋州方言演唱,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感情热烈,可歌可舞,被称为"南国艺苑奇葩"。儋州调声主要的特点是男女手拉手集体对唱,配上舞蹈动作,把唱歌与舞蹈结合起来,是汉族民间文化优秀遗产。
文章来源:海南海真易经学院
文章标题:海南歌海传统文化——儋州调声
本文地址:http://www.hzqywh.com/guoxueqita/1374.html
版权所有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