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文化以及民俗风情。例如海南岛少数民族的音乐歌舞。黎族居民聚居在海南岛的中部地区,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创造了非常有地方特色的黎锦文化。聪慧机智的黎族人非常酷爱音乐,满山遍野的树枝树叶也成了他们的乐器。劳作主余,聚集一处,摘叶就能吹出美妙的乐曲,和着舞蹈的节奏,其乐融融。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海南特色的民俗以及习惯,欢迎咨询中华海真国学易经培训中心。
山兰稻成熟之时,他们在山兰园中建起茅寮,砍原木二截悬挂,一根为“叮”音,一根为“咚”音,成了叮咚乐器。敲叮咚。时而明快活泼,如山溪水淙淙,时而急促,如狂风撼山林。夜阑人静之时,在“隆闺”中,心灵手巧的黎族少女,持一竹箫吹起了美妙动听的鼻箫,向小伙子倾诉衷肠而每逢庆丰收、贺新婚、迁新居、祭祖先时,人们敲起铜锣,击响黎鼓,跳起“招福舞”和“平安舞”,鼓声点点,憾人心魂。
黎乡素有歌海之称。黎族民歌,浑厚朴实、琅琅上口,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黎族歌谣是一朵绚丽的艺术之花,黎族人民男女老少都爱唱歌。黎族歌谣分为民歌和民谣两种。民谣是用黎语和韵调吟唱的,多为传统的古典黎歌,一般是5个音节一句,但每首没有固定的句数,小调之类大体以四句为一首的较多。黎族民谣多是独唱、对唱,用黎特有的民乐伴奏,往往和音乐、舞蹈连在一起,歌谱曲,曲载歌,三者一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古风,讲究节奏韵律,易于上口传颂。黎族的民歌是用海南方言和黎族韵调唱的,它是随着黎族社会的发展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派生出来的新黎歌。一般七言一句,四句为一首,称为"四句歌仔"。较长的叙事诗即四句一节,多节续唱下去。
除了独唱、对唱之外,还有齐虽、轮唱、合唱,并有乐器伴奏。黎族歌谣关于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想象丰富,比喻贴切,语言形象,结构严谨,意境深远,生动活泼。情歌在黎族民歌中为数较多,是黎族民歌中精湛的珍品。黎族人民吟唱歌谣,主要在喜庆的日子里,如建新房、举行婚礼、节日戏会、访亲会友等场合,一般是男女对唱,往往唱到天明。尤其是每年的"三月三"这个黎族传统佳节,青年男女聚会在山间坡野,以歌为媒,交流感情,吐倾爱意,寻找情侣。平时在生产劳动中,也因兴趣之所至引吭高歌,直抒情怀。在一些家族性的庆典上,德高望重的长者,也常常即席吟唱包罗万象的"经典"性黎歌,这种吟唱通霄达旦。
黎族的乐器均就地取材,除以上列举的,还有口弓,黎语称“改”,鼻箫是女子向心上人倾诉衷肠所用,而黎族小伙子则常常弹口弓向心爱的姑娘倾吐爱情。洞箫,为竹制吹奏乐器,仅钢笔长短。闲时,小伙子会拿出洞箫吹上一曲,自得其乐。“利咧”,黎语叫“德垒”,也是黎族富有特色的乐器,黎族男子有时上山打柴或看守山兰稻,寂寞时,摸出“利咧”,一曲既尽,心情已舒畅。不单是音乐,对黎族这样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来说,舞蹈更显得重要。无论是结婚、建房、欢度佳节,农闲娱乐或是进行宗教活动。黎族人民往往少不了用舞蹈来表达他们心中的喜怒哀乐。这些舞蹈常常从劳动生活中得来,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竹杆舞》、《舂米舞》、《戋铃双刀舞》、《打碗舞》,《锣鼓舞》等,还有些是宗教活动中的舞蹈.如《年舞》、《招福舞》、《捉鬼舞》、《跳娘舞》等。《舂米舞》是由黎族妇女在舂米活动中演变出来的。
她们手持木杵舂米,木杵撞击着臼沿,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咕一叱,咕叱,咕叱,咕咕叱!咕咕叱!咕咕叱,”身体随着节奏摆动,形成优美舞姿,表现了黎族女子勤劳、温顺和柔韧的性格。《打柴舞》更是别具特色。每当黎族的三月三,或是庆丰收时,人们便聚会于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分成两队,一队持竿打柴,有坐、蹲、站三种,一队跳竹竿,持竿一队把竹竿有节奏地打击,跳舞者在竹竿分合的瞬间,敏捷地跳跃,并潇洒自如地作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当一对对舞者灵巧地跳出竹竿时,持竿者会高声地呼唱出“嘿!呵嘿!”场面极是豪迈洒脱,气氛热烈。
黎族舞蹈历史悠久,曾被谪贬至海南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写诗形容过黎族的舞蹈“弯舞与黎歌,余音犹杳杳。”所以如果您对海南的传统文化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海南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的内容,欢迎咨询中华海真国学易经培训网。
文章来源:海南海真易经学院
文章标题:海南少数民族的音乐歌舞
本文地址:http://www.hzqywh.com/guoxueqita/1494.html
版权所有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