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三月三,是海南黎、苗族人民的最传统的民族节日,准确来说,是黎苗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也就相当于文明现在所说的相亲,是一个非常重要和欢乐的日子。早先的“三月三”节,婚后的人是不能参加的,但是现在的“三月三”已经变成了黎、苗族人民节日中很隆重的盛会,不论是同族的男女老少还是其他民族群众都可以共同欢度庆祝。
海南的三月三节日是黎族和苗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最具有古朴民风的文化资源,是黎族文化最具体最典型的表现,也是黎族、苗族的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其民俗主要特色与价值是黎族、苗族生产、生活、娱乐等整体民俗风貌的最集中体现,是世人了解黎族和苗族文化和历史的窗口。1984年期间,根据黎族与苗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广东省人大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三月三确定为黎族的传统佳节。
现在每年三月三节,海南黎族各聚居区都要举行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庆祝活动,有赛歌会、簧火晚会、彩车比赛、花灯展览、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男女青年对歌、民族歌舞表演及经贸活动等。如今黎族三月三节成了丰富旅游产品、传播民族文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盛会,每年都吸引数万国内外游客。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节是海南黎族苗族群众纪念先祖、喜庆新生、赞美生活、追求爱情的传统节日,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海南黎族苗族群众都会自发地开展各种活动来欢度这一佳节。节庆期间各村寨的黎族同胞聚会于旷野上,举行打粉枪、射箭比赛、中老年黎族男女吟歌对唱,跳竹竿舞等特色浓郁的民俗民风活动。届时,还可以看到青年男女成双成对进行“山恋”这一独特的恋爱方式。
黎族人举行“三月三”盛会已经有很久的历史,在清人张庆长的《黎岐纪闻》就有记载:“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齐聚于旷野间,男弹嘴琴,女弄鼻箫,郊外唱黎歌,有情投意合者,男女各渐进凑一处,即定配偶。”而今黎族还保留着“三月三”古风的传统节日。为了庆祝三月三,准备工作要提前半个月进行,男子上山狩猎,把所获猎物腌好封存。妇女在家春米和粽粑为祭品。青年男女准备漂亮的服饰和定情的礼物,以所获猎物和粽粑为祭品,祭礼堂里的祖先,若出猎无所获,则杀鸡代替,由氏族老人主祭。节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双丰收。老人们携带腌好的山味和酿好的糯米酒,来到村中最享众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围坐,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姑娘们戴着项圈、手镯、脚环,小伙子穿着新衣,丰富多彩。
鱼茶。黎人大多嗜酸,擅于采集各种天然食材制成“酸菜”,而且并不局限于野菜、水果,甚至连鱼类、肉类也能做成酸菜。“鱼茶”便是黎家人最喜欢用来款待客人的招牌菜肴,同时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味小吃。米饭和鱼块掺在一块看似普通,然而经过腌制发酵后却产生了奇妙的味道,初入口时会觉得酸怪难以接受,但就像臭豆腐和怪味豆一样,鱼茶闻时虽臭,却越吃越甘美鲜香,仿佛上瘾一般根本停不下来。
竹筒饭。竹筒饭是海南黎族传统美食,通常是黎家人出远门、上山打猎或招待客人时才制作。用山兰稻打出的“香米”或上等的糯米配以肉类为原料,放进新鲜的粉竹或山竹锯成的竹筒中,加适量的水,再用香蕉叶将竹筒口堵严,炭火中绿竹渐焦,米香、肉香和竹香混杂着飘散开来,令人垂涎欲滴,“一家香饭熟,百户闻竹香”便是对黎家竹筒饭最贴切的赞誉。
苗家三色饭。三色饭是海南中部山区苗族人民的特色小吃,一般是在农历“三月三”期间制作和食用,是苗族人民用来招待客人和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性食品。
苗家三色饭有红、黄、黑三色,分别取色于新鲜植物红蓝藤、黄姜和三角枫汁液。饭团入口甘香甜滑、形态美观,是开胃去火的清凉食品,极具苗族风味。
当夜晚来临,山坡上、河岸边,青年男女燃起熊熊篝火,姑娘们身着艳丽的七彩衣裙,手戴各式镯头,小伙子腰扎红巾、手执花伞,开始欢庆活动,在节奏明快的乐曲声中,跳起了古老独特的竹竿舞、银铃双刀舞、槟榔舞、打柴舞、打猎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歌声此起彼伏,通宵达旦,男女青年各坐一边,互相倾诉爱慕之情,如果双方感情融洽,就相互赠送信物。姑娘们将亲手编织的七彩腰带系在小伙子腰间,小伙子则把耳铃穿在姑娘的耳朵上,或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阿妹的发髻上,相约来年的三月三再相会。
在这一天,黎族人民对歌、摔跤、拔河、射击、荡秋千,尽情地欢庆着,用歌声用舞蹈表达对生活的赞美,对劳动的热爱,对爱情的执著追求,整个节日,气氛欢快热烈,令人陶醉。黎族三月三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庆祝内容也日益多样,但对歌、民间体育竞技、民族歌舞、婚俗表演仍是最基本的内容。
文章来源:海南海真易经学院
文章标题:海南民俗-海南最古朴的民风三月三
本文地址:http://www.hzqywh.com/guoxueqita/250.html
版权所有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来源
上一篇:海南歌海传统文化-海南儋州调声
下一篇:海南民俗-海南水果菠萝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