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易经很多人都觉得陌生,但一说到中庸之道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说到中庸之道就不得不提到孔子。中庸之道最早期是有孔子提出来的,后代圣贤对此颇有研究和补充,发展至今已然是一种很重要的道德观了。那么什么是中庸之道呢?在这里中华海真国学易经培训网与大家一起学习易经之中庸之道。
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是“中庸”?
“中庸”的“中”是中立、中正,不偏不倚,“庸”是平庸,普普通通,平平常常。意思是说:不偏不倚而又普普通通平平常的,是说人生行事,应该把握一个“度”,既不过分,也无不及,不好高骛远,平常人平常心。还有另一种解释,“中”指“中和”,“庸”即“用”,“中庸”就是“中和之为用”,不偏激,不走极端,不浮躁冒进,以中为贵,以和为美,用于社会人生。
无论是哪一种的解释,“中正”也好,“中和”也罢,关键词都是“中”。这个“中”,不是数学中几何上的中点,也不是数学代数上的平均值,更加不是好好先生抹稀泥搞折中,而是指适中,适度,简而言之,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待人待物至诚至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庸之道,看似是为人处事的大道理,而把它运用到具体之处,则如天鹅绒衬托下的水晶,处处闪现着美妙的光芒。 体味中和,和谐中正,修身心道,修道以仁,诚于中,信于外,情动于中,仁者爱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审计度势,能屈能伸,人前藏智,话中藏锋,执其两端,取其中正,高标处世,低调做人。
“执其两端,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按照海真乾元文化的理解为,首先得弄清楚这两端是什么?其实这两端,就是过与不及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我们都是不能取的,在这两个极端的中间,我们一定能找到那个协调点,我们就用其“中”。这个是要求我们在充分了解两端的情况下,去做着两端的协调,从而达到最理想的结果。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问题都不是用简单的是或者不是去回答的,所以才有“不一定”是放诸四海皆准的标准答案。过犹不及,还体现在行为适度上,恭敬,谨慎,勇敢,直率,都是人的美德,但必须要做得适度,否则,一旦偏激,美德也就成了毛病:太恭敬了则很辛苦,太谨慎了则成窝囊,太勇猛了则容易冲动而添乱,太直率了则容易伤人而误事。古人讲:气度高远旷达的人,易流于妄自尊大放荡不羁;
心思缜密的人,易流于琐碎拘泥或心机太重;性情淡泊的人,易流于孤芳自赏;自己操守严谨的人,易流于对人苛刻。如果掌握不好度,事情就会走向反面。中庸之道是避免走上极端的最好的理论。
那么中庸之道的主要表现又有哪些呢?中华海真国学易经培训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发现了一些以下结论 :
外内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包括外内合一。《中庸》第二十五章揭示了外内合一。其文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合外内之道,即外内合一,外内合天诚。所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又合一于诚。这种外内合一又可以视为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或者说成己与成物的合一,或者说是知与行的合一。
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达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才能达到中庸之道。
鬼神与圣人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了鬼神与圣人合一。《中庸》第二十九章:“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质证于鬼神没有疑问,就算是懂得认识了天;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来也不会有疑问,就算是认识了人。说明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中的天包括鬼神,人则包括圣人。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含有圣人合一。鬼神是天地和祖先的总称。所以古人的天的要领里也包含了死人(祖先)的成分,天字本身就是大人站在天下,头顶蓝天。
天道与人道合一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这就是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郑玄说:“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孔颖达说:“此经明至诚之道,天之性也。则人当学其诚之性,是上天之疲乏不为而诚,不思而得,若天之性,有生杀信著四时,是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者,言人能勉力学此至诚,是人之道也。不学则不得,故云人之道。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者,此复说上文诚者天之道也。唯圣人能然,谓不勉励而自中当于善,不思虑而自得于善,闲暇而自中乎道,以圣人性合于天道自然,故云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此复说上文诚之者,人之道也。谓由学而致此至诚,谓贤人也。言选择善事而坚固执之,行之不已,遂致至诚也。”
理性与情感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表现在理性与情感的合一。人们的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情感的表现,为了追求与天道、天性合一的至诚、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因而需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有“致中和”才能天人合一(“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达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才能达到中庸之道。
中庸是一种做人哲学,更是一种成事的智慧。中庸之道很像是理性的结晶,明白了中庸之道,就不会一昧悲观,也不会盲目乐观,从容地面对生活。对不如意事可以一笑置之,亦可以不计较平常得失荣辱。中国有句俗话叫以和为贵,贵就贵在它能为你营造一个健康良性的生存环境。秉承中庸做人的哲学,身上就少了些火气,多了些和气。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周易文化的内容吗,欢迎咨询中华海真国学易经培训网。
文章来源:海南海真易经学院
文章标题:易经之中庸之道
本文地址:http://www.hzqywh.com/yijingzhihui/1543.html
版权所有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来源
上一篇:论学习易经之重要性
下一篇:企业管理与易经文化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