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于中医的养生之道不甚了解,其实,中医五行养生是非常健康的养生保健的方式,特别是五行与饮食、食疗调理等等。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中医养生情志养生,情志养生的基本方法调节情绪、戒骄戒躁、避生闷气等,经常生气会有什么坏处呢?经常生闷气可能会导致人的颜面憔悴、双眼浮肿、皱纹多,这是养生的大忌,所以良好的心态,乐观积极,是中医提倡的健康养生的不二法门。下面,我们跟着中华海真国学易经培训网一起看看这一种特殊的养生调理方法吧。
中医认为,人生病不外乎外因性疾病与内因性疾病两大类:外因性疾病主要是“六淫”和外伤、疬气、劳逸、饮食、蚊虫致病。“六淫”即自然界过盛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大部分都是由表至里,逐步加重,例如受了风寒或风热患了感冒,一般都是先有鼻塞流涕、嗓子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影响到气管,出现咳嗽吐痰,进而发展到肺炎,如疾病不能很好的治疗,严重者甚至引起心肌炎、肾炎。这就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内因性疾病主要指七情致病。是指由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失调引起疾病。中医认为外因性疾病轻,而内因性疾病重,情志失调直接伤人内脏,对人的健康影响最大,所以中医看病非常重视情志。
中医养生主张形神俱养,首重养神。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做到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主张专心致志,保持精神静谧,“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避免“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内经》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
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情志调摄对于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要想使身体健康无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还在于保养肾精,也即狭义的“精”。精足,则人之生源充足,生源足则防老抗衰有术。《千金要方》中指出:“精竭则身惫。故欲不节则精耗,精耗则气衰,气衰则病至,病至则身危”。告戒人们宜保养肾精,这是关系到机体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大事。足以说明,精不可耗伤,养精方可强身 。故善养生者,宜注意情志调摄。
养生就是坚持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保养身体,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顺应四时、劳逸结合、起居有时、饮食有节、运动有恒、舒畅情志。如《黄帝内经》所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我们应从古人强调的养生智慧和养生方法来对照自己的生活,找寻健康的金钥匙。总之,合理地安排饮食,可保证机体的营养,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
恰如《黄帝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食物中的“水谷精微”几乎全部转化成人体的组织和能量,以满足生命运动的需要。这种后天的水谷精微和先天的真气结合,形成人体正气,从而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和抗御邪气(致病因素)。中医饮食养生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与历代医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反复探索、求证,逐步认识与实践后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养生保健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的进行调摄,才能达到目的。养生重在生活化,养生贯穿一生。
中医认为,精神分裂症病人是因生活压力太大,人际关系紧张,情绪不畅,个人不能正确对待得失,因此所致的情绪躁动会使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中医治疗则以熄风潜阳、情志调节入手。而西医诊断精神分裂症病人是脑内化学递质失衡。认为是脑内化学物质发生变化引起,治疗从调整脑内化学物质入为主,在这一疾病的治疗上西医就不如中医了,西医忽略了人是一个社会人。既然是社会的一份子,他就必然受社会的多种因素影响。同样的人,有人在逆境中能坚强地应对,从而成就了伟大的人格。有人则焦虑紧张患病。同样的外因,为什么一个人脑内化学递质失衡,另一个人没失衡,这除了生理失调外,和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有很大关系。
综合分析,养生除了五行食疗调理之外,还可以情志养生。精神、心理、思想意识是直接影响健康的因素。一个精神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困难挫折,是不会患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决定一个人身体状况的好坏,所以说中医的情志养生是养生的第一秘诀,古人的修心养性是高层次的养生。中华海真国学易经培训网祝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文章来源:海南海真易经学院
文章标题:中医的养生之道-情志养生
本文地址:http://www.hzqywh.com/wuxingyangshengbidu/1667.html
版权所有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来源